以古蹟為師

這週前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參加「文化資產教育教師指引手冊融入各領域課綱說明會」,這是2016《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後,文資局開始著手將文資教育融入各級學校課程的初步成果。

說明會其實是給學校教師的,希望能讓老師們在教學上能有更明確的融入做法,但作為非學校體制的人文環境教育執行者來說,也是滿滿收穫的一場。

在會議過程中,計畫主持人 方寸之地.阿杰老師的文資角落 榮芳杰教授提出的許多想法都深深觸動我們:

。從常民生活角度看老房子

。古蹟是來自於時間歷程的實體證物

。文資教育不只是認識文化資產本身的課程教學活動,同時也是認識文化資產場所跨學科之知識的學習場域

。文化資產教育的第一步不在於認識文化資產,而是先讓學生喜歡與習慣文化資產的場所,以及自然的在場所裡活動或學習

茉莉從教室內的課程到戶外的導覽到現在學生們最喜歡參與的 #迷鹿任務 ,這改變的過程正是我們希望能讓孩子們用更多不同的方式去接觸鹿港的歷史地景與文化。

文化資產的歷時性與共時性是會中榮教授很強調的部分,一棟百年建築,不僅僅是一個特殊時段的故事,它與地方人們在不同時段的互動與意義也應該被看見與理解,這才是他最完整的故事,也是與地方有更深連結的集體記憶。

要怎麼將文化資產教育帶入學校課程,應該試著跳脫「認識文化資產」這個慣性思維,走入「向文化資產學習」的思考。

以歷史地景為師,在空間中學習美感、學習測量、學習科學與力學等等原先在教室黑板上的課題,讓學校的生活與真實的歷史地景結合,學習才能更有感、更有動力,讓文化資產的教育與個人生活經驗產生連結,才能被記憶,也才有機會讓學子們有更深入認識它們的意願與可能。

*文章內係指廣義古蹟與文化資產

*參與實體活動還榮幸的拿到 在地偏好 Topophilia Studio 協助設計可愛的教案,這也是教育裡的美感學習!

文字、攝影:黃雅君